豐碩 發表於 2012-11-18 21:13:25

【內在效度的威脅】

<P align=center><STRONG><FONT size=5>【<FONT color=red>內在效度的威脅</FONT>】</FONT></STRONG></P>&nbsp;<P><STRONG>ThreatstoInternalValidity</STRONG></P>
<P><STRONG></STRONG>&nbsp;</P>
<P><STRONG>【辭書名稱】教育大辭書</STRONG></P>
<P><STRONG></STRONG>&nbsp;</P>
<P><STRONG>在實驗研究中,研究者對於所獲得的實驗結果是否能歸因於實驗介入的把握程度,稱為內在效度。</STRONG></P>
<P><STRONG></STRONG>&nbsp;</P>
<P><STRONG>在實驗設計中,尤其準實驗設計(quasi-experimentaldesign),經常可能存在著很多外在的因素(即變項)影響著所獲得的實驗結果,這些外在的因素,即稱為內在效度的威脅。</STRONG></P>
<P><STRONG></STRONG>&nbsp;</P>
<P><STRONG>在實驗設計中存在著下列幾種內在效度的威脅。</STRONG></P>
<P><STRONG></STRONG>&nbsp;</P>
<P><STRONG>(1)同時存在的事件(history):在實驗設計中,與實驗介入效果同時存在的外在因素,而且此因素亦可能影響所獲得的實驗結果,我們稱此因素為同時存在的事件。</STRONG></P>
<P><STRONG></STRONG>&nbsp;</P>
<P><STRONG>(2)選擇性偏差(selectionbiases):在實驗設計中,當受試者未經由隨機的方式(如隨機抽樣或分配)而指定到實驗組或對照組時,極可能發生實驗介入前組別已存在著差異,所獲得的實驗結果可能是由於此差異所造成,就是所謂的選擇性偏差。</STRONG></P>
<P><STRONG></STRONG>&nbsp;</P>
<P><STRONG>(3)成熟的效果(maturation):係指在實驗過程中受試者個人因時間的因素而發生了改變,如熟悉了或疲倦了,而且此改變可能影響所獲得的實驗結果。</STRONG></P>
<P><STRONG></STRONG>&nbsp;</P>
<P><STRONG>(4)測驗的效果(testing):在實驗設計中,研究者經常先進行前測(pretest),以便隨後與後測做比較,然而往往受試者會因做過了前測而有了經驗或熟悉,進而影響了所獲得的實驗結果(即後測),此種現象稱為測驗的效果。</STRONG></P>
<P><STRONG></STRONG>&nbsp;</P>
<P><STRONG>(5)受試者的減少(attrition)或死亡(mortality):所謂的減少,係指在實驗過程中,由於受試者的流失(如過世、搬家、拒絕再合作或缺席等)而導致了組別間的實驗結果存在著差異。</STRONG></P>
<P><STRONG></STRONG>&nbsp;</P>
<P><STRONG>(6)測量工具(instrumentation)上的偏差:在進行實驗介入的評量過程中,觀察者、實驗者或研究者因測量工具的種類、計分或使用方式等不同而導致所獲得的實驗結果有差異,此種現象即所謂測量工具上的偏差。</STRONG></P>
<P><STRONG></STRONG>&nbsp;</P>
<P><STRONG>(7)統計迴歸(statisticalregression)現象:在實驗設計中選擇受試者時,假如研究者選取的受試者是具有極端的特質,如特別好或特別差,那麼在評量實驗結果(即後測)時,就可能因受試者是太好了已不能再好、太差了已不能再差而發生實驗介入效果不顯著,此種現象就是所謂的統計迴歸。</STRONG></P>
<P><STRONG></STRONG>&nbsp;</P>
<P><STRONG>(8)外在因素的交互作用(interaction):在實驗設計中所存在的內在效度威脅因素(即以上七個因素),均可能互相混合或交錯的影響所獲得的實驗結果,這種現象就是因素彼此之間發生了交互作用。</STRONG></P>
<P><STRONG></STRONG>&nbsp;</P>
<P><STRONG></STRONG>&nbsp;</P>轉自:http://edic.nict.gov.tw/cgi-bin/tudic/gsweb.cgi?o=ddictionary
頁: [1]
查看完整版本: 【內在效度的威脅】